小陽光e學園

26 Oct, 2022

閱讀繪本學習同理與寬恕

英文有句諺語:「饒恕別人,放過自己。」當我們原諒別人的過失不再生氣時,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。因為,我們願意寬恕時,自己的身心將得到釋放與平和。  

大學講師 葉嘉青 

學習寬恕 

寬恕是需要學習的,且越早效果越好,但是面對道德發展正處於「自我中心」階段的幼兒,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幫助他們放下被傷害的感覺,並學習寬恕呢?其實學習寬恕不是盲目地壓抑自己受傷的感覺,而是能同理及接納對方,進而釋放負面的情緒。如果能以繪本當媒介,運用與孩子相關的內容及問題來說故事和討論,將有助於孩子改變想法及行為。

學習寬恕的主要關鍵是「同理心」的養成,也就是幼兒能設身處地了解別人的思想與感覺。同理心綜合了認知與情感的成分,我們須先了解它的認知發展,與情感的激發模式。

同理心的認知成分及發展層次 

心理學家霍夫曼(Hoffman, 1984)等提出了四個觀點:

 ① 一歲前幼兒處於自我融合的階段,分不清人我關係,將別人的情緒當作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的反應。

 ② 到了一歲左右,個體恆存概念逐漸形成,能區分別人和自己的痛苦,但以為別人的感受都與自己的一樣。

 ③ 兩、三歲時開始形成觀點取代的認知,會察覺別人的感受可能與自己的不同,而且是因為別人對事物的解讀或需求所產生的。 

④ 六歲左右逐漸形成對個體的認同,知道人是連續成熟的個體,會透過自己的成長經驗來回應別人的情緒,即使對方表現的不明顯,也能同理對方內在的情緒。

情感激發模式 

同理心包含了情感成分,從無意識發展到具較高層次的認知: 

① 反射性的哭泣:新生兒聽到別的嬰兒哭時,也會跟著 哭泣。

 ② 制約反應:觀察別人受到痛苦,而形成「制約刺激」,以後再發現相關的制約刺激時,會覺得自己也很痛苦而產生不舒服的「制約反應」。 

③ 直接聯想:看到別人的情緒表現,會聯想到自己的經驗而與別人同悲同喜。

 ④ 模仿:經由主動模仿別人的表情動作而體會相同的情感。 

⑤ 象徵性的聯想:能透過象徵性物件,像是聲音、圖畫去感受別人的情感。 

⑥ 角色取代: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像及感受。

根據以上同理心的認知發展與情感激發模式,我們了解要培養或激發孩子的同理心需提供學習機會及媒材,例如:閱讀活動及繪本。當針對孩子的行為問題,有技巧地引導孩子說故事,能讓孩子較自在地洞察內在的衝突。故事必須與孩子的日 常經驗緊密相連。以下兩本繪本適合用來學習寬恕行為。

《是蝸牛開始的》

卡特雅 ˙ 雷德爾╱三之三出版

一天,蝸牛批評豬又胖又髒,豬一氣之下,就去批評兔子膽小,接下來就像接力賽般,動物們一個個去批評別人,最後白鵝又去批評蝸牛。蝸牛才警覺到被批評的難過,而去找豬道歉,豬又去找兔子道歉,就這樣大家互相道歉,也原諒了對方。

故事善用類似、可預測的語句,以及回歸原點的探究方式,讓孩子感受到批評的傷害,及寬恕帶來的平安喜樂,學著以不同的角度欣賞、體諒別人,並抒發自己的情緒及建立良好的自我觀。

《南瓜湯》

海倫 ˙ 庫柏著╱和英出版

貓、松鼠和鴨子三個好朋友住在樹林的小屋中,每個人各司其職,天天煮出好喝的南瓜湯。可是一天鴨子執意要搶松鼠負責攪拌湯的工作,大家爭執不休,結果鴨子負氣離家出走。松鼠和貓在擔心與思念鴨子之餘,決定原諒及容忍鴨子。

故事中朋友間的鬥氣與關懷,符合孩子的日常經驗,彼此間的包容與接納,更讓孩子感受到友誼的可貴,進而學習寬恕與妥協。

閱讀的延伸活動,像是模擬問題情境說故事,或模仿角色的扮演遊戲,都有助於培養同理心與寬恕的行為,以下活動請參考。

相互說故事 

讀完《南瓜湯》後,請孩子試著說一個有衝突性的事件,然後父母說一個類似的故事,但解決原本故事中的衝突,並導向較健康的處理方法。例如:爭執不停的手足,可能會說出吵架的故事,父母可以用類似的情境和角色,說一個手足融洽的 故事,並將孩子的名字套入其中。

接下來鼓勵孩子繼續說手足間相親相愛的故事,使其成為一種印象,讓孩子自然形成手足間和好的行為。孩子在經過多次的互相說故事後,會去檢視自己的現實環境,思考未來該如何正向地處理生活的問題。

戲劇化說故事 

戲劇化的呈現方式能讓孩子更融入故事中,並接受其中傳達的訊息。例如:將《是蝸牛開始的》編成簡單的劇本,請孩子演出。孩子透過角色扮演能引發他們的情感反應,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像及感受。幼兒不容易說出結構完整的故事,當加入戲劇化的元素,並配合道具與場景時,能加強他們的敘述能力。

寬恕別人有助於維護個人身心健康(Enright, 2001),閱讀繪本或延伸活動都在設法幫助孩子,從自我中心發展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,將外塑的行為動機發展成自發性的行為動機。唯有能引起孩子利己及利他的反應,才能真正學會如何寬恕。

*瀏覽更多文章《彩虹愛家親子月刊》